周易小知识之五:《周易》是怎么形成的?

《周易》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易经的形成过程一共经历了三位圣人,也可以说是四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孔子,其中周文王和他的第四儿子周公旦合称一圣。故后人评说易经是历经:亘古三圣。

第一位是我们中华民族传说中的先祖~伏羲,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8千至一万年前,人祖太昊伏羲用仰观天文,府察地理的方法和得到了河图、洛书的启示,最终发明了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原来只是八个简单的经卦,也称为单卦,每卦只有三个爻,而这就是‘’易‘’的最原始形式,它比喻和象征宇宙间万物。后来,随着宇宙不断运动变化和社会的向前发展,三个经卦已经无法代表宇宙森罗万象错综复杂的万物变化,于是伏羲将八个经卦进行重叠,推演了重卦,并发明创造了六十四卦。

关于河图、洛书的由来,自古以来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宝图,即“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据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天书,即“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故《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第二代圣人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周文王,到了周朝时期,周文王根据对伏羲先天八卦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因为受宇宙间的不断运动变化的影响而使星辰与地球间的方位、角度、位置有所偏离,因此推演、校正了先天八卦方位图,史称后天八卦图,也称后天八卦,又名文王八卦。并根据易有八个卦,每卦有三爻,推出了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再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公旦(即周公解梦的作者~周公)整理编辑,并为六十四卦的384个爻写了注解,即就是现在我们学习八卦时的说明事物吉凶的爻辞。相当于为六十四卦写了一部《操作手册》。周易的成书时代大约就在此时。

第三代圣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到老年五十岁时迷上‘’易经‘’,并写了读书心得笔记《易传》,《易传》是注解《易经》的文章,让大家明白易经里都说了什么,代表了什么,孔子对《易经》的学习心得共十篇,因为这十篇文章就象为《易经》配上一对趐膀一样,使《易经》更容易被人们广泛所运用,故人们称这十篇文章为十翼, 因 为‘’翼‘’有‘’羽翼‘’也是趐膀的意思,有扶助之义。所以儒家称《易传》为《十翼》,通过孔子的注释,《周易》这部书才算完整。也即《周易》就是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的。

(来源:东方易学家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