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中:现代易学研究的拓荒者

1964年生,哲学博士,国学院教授,兼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传统经学,主要讲授课程为哲学类原典。

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周易经传研究》入选首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师奖。

师言

“能从学术中找到人生的乐趣,便心无旁骛了。”

杨庆中的办公室异常整洁,书桌上整整齐齐地摆着各类点校本。从1984年大学毕业至今30年间,他从未离开过高校,踏踏实实地教学、做学问。

为学无际,际于天地

杨庆中对于中国哲学的兴趣,是在大学本科期间确立起来的,而他对于易学的兴趣,则起源于在南开大学攻读硕士期间,一位80高龄的老教授开设的《周易》课程。他真正致力于《周易》研究,则是在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

1996年,杨庆中申请到自己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二十世纪的三次易学热”,这个课题后更名为“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研究”,结项成果是人民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一书。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杨庆中发现,传统易学研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多是《周易》经传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也往往正是20世纪易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乃至于前沿问题。由于《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自身视角的限制,这些问题并没有全部涉及,有的虽有涉及但并未深入。针对这些具体问题,他在2002年申请并获准立项另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易学专题研究”,该课题的结项成果是200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周易经传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和《周易经传研究》分别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10年,杨庆中又申请并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周易与中国哲学”,目前正在全力以赴进行这方面研究。

针对社会大众对于《周易》存在的误解,杨庆中指出,《周易》本为筮占之书,但殷周时期的筮占,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一,掌握这门学问的多是一流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政治家等,他们与今天的“算命先生”不可同日而语。孔子之后,《周易》发生分化,筮占的运用主要在民间流行,“德义”的研究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承。所以严格说来,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占卜命理只是打着《周易》的旗号而已,与《周易》基本没有关系。早在十多年前,杨庆中即与他人合作编写了《算命透视》一书,并通过学术讲座等方式对《周易》作出正面解读。

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下,杨庆中于2008年下学期到夏威夷大学哲学系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学。之所以选择这里,他说是出于向美籍华裔教授成中英学习的想法。成中英出身哈佛大学,长期在美国高校哲学系讲授中西哲学,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半年之中,杨庆中对成中英进行了系统的访谈,带回了50个小时的录音,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30余万字的《从中西会通到本体诠释——成中英教授访谈录》一书,“业内大佬”对此书颇有好评。

循循然善诱人

初任教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次上课之前,杨庆中都会准备很多小故事。近十余年来,他感到自己对于教师的职业责任更为明晰,对于授课的方式方法也更下功夫了。

“教授教授,就是首先要把课教好!”几十年来,杨庆中所教授的课程基本以人文类为主,他发现,人文类的课程,除了要让学生在知识层面有所得,如何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身心修养方面也有收获,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在备课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试图帮助学生更大程度地理解所授知识,启迪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杨庆中承担的教学任务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在他看来,对于通识课,要首选一部比较好的教材;公共选修课则应根据不同院系学生选同修一门课的目的,讲授中力求知识的准确、完整、系统;对于专业基础课,要明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在教授过程中要努力在“基础”与“专业”之间留下思考的空间,并努力将“基础”与“前沿”相结合,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提供选择的方向。

“专业基础课要力求做到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开放性(启发性)。”杨庆中认为,专业课是基础课中某些专题的深化,要求必须对研究现状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最好与自己的专业研究有关,要有前沿、前瞻、方法、理念、问题意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他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由被动变为主动,教知识与教方法并重。

2008年,杨庆中从哲学院调任国学院。结合“大国学”的学科特点,他与学院教师一起,致力于探索国学研究和教学的范式,“要注重把中国哲学的研究和经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他为此正进行着积极的尝试。

学贵大成,不贵小用

“思来想去,我觉得自己只适合做学问。至于从政、经商,都不擅长。这样一来,能从学术中找到人生的乐趣,便也心无旁骛了。”提起几十年的学术生涯,杨庆中谦逊地说。

除了对学生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启迪,杨庆中还通过专著《周易与人生》和讲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几十年的学术积淀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话语,给人们以现实人生的指引。

“要想明白易学的现代价值,不能不了解易学在中国古代学术中的地位及其所具有的历史影响。”杨庆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具有如此之大的包容力,都与《周易》的理论有关,“在今天,讨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讨论传统文化的复兴,讨论现代新文化建设,都绕不开易学的研究。甚至,在未来发展中,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话语权的不断增强,应该向世界提供什么样的话语,或者用什么样的话语来表达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关切,都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特别是传统易学中提炼。”

言师

“杨老师学问扎实,为人低调,但同时敢于突破,敢于阐发别人不敢说的观点,视野宽泛。”

——国学院2013级博士生谭建波

“他为人亲和,上课很有特点,让人容易接受。虽然研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功底也很深厚。而且,他从不反对学生的思路,而是引着学生的思路走。”

——国学院2013级硕士生黄原一

“杨老师支持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发展,即使和他的研究方向不一致,也不会勉强。

——国学院2012级本科生程若昕

 

学生记者李恬然

文章来源自网络

回到顶部